□游苏宁 五一假期,在家读了杨震林惠赠新作《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他是河南省林县(现名林州市)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博士,长期专注中国农村问题和政治社会学、制度经济学、传播学等方面研究。 他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的视角,以“红旗渠三问”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为主线,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过程,描摹了火红年代的时代背景、社会画面、建设场景、人物细节以及奋斗者心路历程。作者借助厚重的文学修养和优美笔触,重现了奋斗岁月中的动人场景,其深刻洞见、精密哲思和感人事迹,跃然纸上,笔者在阅读中数次泪目。 作者认为,历史的深层脉络常潜藏在平凡细微之处,细剖红旗渠这只有代表性的“麻雀”,很有意义。 林县位于晋冀豫交界处,倘若没有红旗渠的横空出世,它可能会泯然于中国近三千个县里。有了红旗渠,林县才成了令世人关注的一处所在。《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是普通人的史诗,更是鲜活而厚重的党史教案。 回眸史册可知,红旗渠是惊艳的高山引水工程,是巍然屹立的时代丰碑,记载着崭新社会的创造激情和奋斗足迹。近30万林县普通人择一事苦战10个春秋,全长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是不借助任何外力、完全依靠重力作用实现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学的奇迹,是建筑美学的杰作。1978年,红旗渠工程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实至名归。端详红旗渠的面容,感知新林州的脉动,我们能从中窥见中国的过去,知悉中国的当下,透视中国的未来。 作者深挖大量细节,最大程度“复原”了创业的历史。如杨贵书记下乡调研,在老乡家洗脸,顺手倒掉洗脸水,后来才知老乡本要用这水喂猪,“心里一阵阵懊悔”,反映了杨贵发自肺腑的爱民之情。还有一个细节令笔者难忘,建设者鞋不够穿,李贵县长在捐鞋动员会上,当场脱下自己的鞋捐了。通过大量细节,让读者能从中领略到创业者群像的震撼力,感受到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意志力。 本书是“讲好党的故事”的通俗读物。作者通过对红旗渠奇迹的生动描述,揭开了极困难条件下,成功建成红旗渠的奥秘。首先应归功于党组织的有力领导,党员干部常年坚守在工地上,制订出以“五同”和“六定”为代表的制度。在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出人间奇迹。作者认为,政治能力、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改革攻坚、应急处理、群众工作、狠抓落实等7种能力,在红旗渠创业者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是他们干事创业、破解难题的法宝。 本书是向最美奋斗者致敬之书,10年修渠期间,林县30万建设者中,不乏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大家齐上阵,没有工具自做,口粮自带,石灰自烧,水泥自制,炸药自造,81人英勇牺牲,牺牲者的音容笑貌,印在山崖上,与红旗渠同在。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优势,坚定地去追逐梦想、实现梦想,这是60年前的红旗渠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今后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强有力武器。 古人记述不朽功绩,颂扬赫赫威名,往往勒石记功、立碑作铭。红旗渠,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林县人民创造的时代丰碑,它是以太行山做碑体,筑千里长渠为铭文,顶天立地竖起来的一座山碑,一座闪耀着奋斗之光的精神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