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返郑记 □张清平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时间:2021-07-29 09:19:32 

  内蒙古之行美好难忘,但自从郑州发生汛情,我就失去了心绪的宁静。那些视频,让人寝食难安。

  今日落地郑州,一直悬着的心,定了。出机场回家一路上,港区干干净净,几乎看不出任何异样。

  刚进入市区,见卡车载水淹轿车前行。轿车的排气管沥沥拉拉往外滴着水,是辆很新的豫A白色丰田。不知它的主人是谁,也不知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金水东路花坛地带,埋头用铁锹挖土的干活儿人,一如既往地木讷缄默。

  走到内城,感觉明显不同。东明路红专路一带,红专路、未来路下穿隧道是大的积水点,一路之隔的姚寨有地方抽水、有地方塌陷。路边,黄色的应急供电车和一些商户的小型发电机轰隆隆响成一片。

  走进小区,更是灾后的场景。过水的路面,薄薄一层泥土已经干涸。这是有1300多户人家的大小区。有6栋低层楼房已通电。

  一眼望去,楼与楼之间的通道,满满当当,晾晒着从车库搬出的家具、被褥、电器,还堆有很多垃圾。

  家里网络不好,电视没有信号,电话一会儿通一会儿不通。偶尔接通,也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

  水灾过去近一个星期了,小区1000多户人家,特别是住在高层的人家,当时不知有多难心。

  当初我们决定留在呼和浩特,就是担心回来后的种种麻烦。到了这个年纪,平时的生活原则就是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即使什么也做不了,也不愿意找麻烦,更不能成为麻烦。这是我们最后的底线和自尊。

  家里有电有水,这是最大的幸运。至于别的,都好说。

  难得小区业主群里,几乎没有对物业、市政的愤怒和指责,顶多是咨询和叹息。接着,就会有人出来安抚和劝慰。有人举例新乡卫辉等灾区,大意是:人家好多人现在吃不上喝不上,咱咋不能再忍忍?

  难道是灾情迅速提升了人们的素质?还是大自然发威,让人们见识到人生和命运的偶然性?我相信,更多的是老百姓平日潜藏的良善被灾难激发,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这场灾难中,河南人、郑州人互救互助的大仁大义,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一旦灾情过去,万丈红尘滚滚,大体该怎样还会怎样。在超市还是会为买一把菜,把一柜面的菜掰扯得乱七八糟……即使如此,这些义薄云天的时刻,还是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多种可能。

  检视家里内外,受灾最重的是下面的小车房。回来前,就有邻居在群里说小车房进水,深达小腿肚。我们小区的小车房比地面低、从外面进小车房有一段长约80厘米的水泥斜抹坡。下小雨还无碍,雨一大,水就会往屋里漫灌。

  我家小车房存有许多杂物,搬家时装纸箱的书;瓶瓶罐罐及各种旅游时买的饰物;平时囤的几箱卫生纸,还有一些衣服等。

  打开小车房,果然不出所料,积水挺深。下层的纸箱泡烂了,成摞的纸箱倒在污水里。乱七八糟,味道难闻。

  还能怎么办?收拾呗。

  收拾清爽后,举着手机站在北屋的西北角——家里这个位置信号强。欣欣然点开微信朋友圈,坏消息、好消息、不好不坏的消息、有点可笑的消息,洪水般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仅仅瞄一眼,就觉得眼花缭乱了。

  处于信息的洪流中,会不会有应激反应?会不会失去分辨的理性?

  阳台上的茉莉花开了,清淡的香让人想深呼吸。

  茉莉开花时节,需要大肥大水大太阳。行前,忘记把它端进家里,花盆就在南阳台外的防盗网里,接受了暴雨的洗礼。原以为它死了,谁知回来一看,柔弱的枝条上居然开了好些花朵。

  把已经有些萎的茉莉摘下来,置于案头。让生活回归日常,回归平静。

  夜已深,静寂中,隐隐似乎听见远处机器的响动。想到那些辗转在泥水中的人们,无力感顿时充塞心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几千年前老子的话,如此准确地表达了此刻的心情。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河南新网 Copygight © 2021 henanxin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20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