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离开河南老家近半个世纪,早已年过花甲的游子,在外常自诩是在黄河边上长大的人。其实,我的老家在滑县,离黄河最近的地方还有200多里呢!不过,老家虽然说没有紧挨黄河,却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千百年来,黄河就像一条巨蟒,千里迢迢来到河南地界上以后,便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可劲撒起欢儿来,一会儿北一会儿南,就地打滚,行踪不定。老家滑县就处在黄河曾经撒过欢儿的故道上,至今还有不少黄河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除了漫漫黄沙地和大小不等的沙丘,就是一个个和黄河有关的村(镇)名字,如半坡店、刘堤、临河、堤上、道口等。 黄河虽然被我们尊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因为它从前在河南决口最多、改道最勤、危害最大,所以,多少年来老家的父老乡亲都谈河色变,做梦都想治理黄河。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治理黄河才变成了河南人民的实际行动。 记得在50多年前,那时候我还在老家上初中,有一天村里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派出若干劳动力去参加加固黄河大堤的大会战。乡亲们闻讯后可高兴了,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求参战,最后,村里挑出来几个青壮年,带着工具,拉着架子车,上了黄河大堤。那时候,我很羡慕那些参加大会战的男子汉们,心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上黄河大堤一显身手啊? 我依稀记得,像这样的大会战曾经有过好多次。正是由于党中央和毛主席对黄河的事情的高度重视,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不断地对黄河大堤进行加高、加厚和修复,才彻底改变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脾气,从此后再没有任性地撒欢儿。不仅如此,还彻底改变了自古以来黄河百害而无一利的局面,让黄河造福于人类,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这不,就连离黄河200里开外的我的老家滑县,灌溉农田也早就用上了黄河水。在我的老家,乡亲们种庄稼从前基本靠天,后来主要靠井,再后来便靠黄河了。纵横交错的大河小沟,把黄河水直接引到了一块块庄稼地,滋润了千家万户的责任田。我发现,从前父老乡亲提起黄河就愁眉苦脸,如今看见黄河水就喜笑颜开。 乡亲们喜欢黄河水,不仅是因为用黄河水灌溉耕地比用机井方便,更重要的是黄河水能滋养土地,长期使用能够让耕地越来越肥沃,庄稼长势越来越好。所以,这些年每当耕地需要灌溉的时候,乡亲们对黄河水都翘首以待。如果能及时奔流而来,乡亲们则奔走相告,不失时机引水入田,倘若是姗姗来迟,乡亲们就会坐卧不安,翘首以待。 奔流的黄河水滔滔不绝,一次又一次地滋润了老家的田地。老家这方田地似有灵性,饮水思源,回报以连年的粮食大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