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民办教师”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在农村简陋的教室里,用所学的知识和朴实的语言开启了无数乡下孩子通向外界的希望之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定符号,是中国教育史册里去不掉的一个称呼。 20世纪60年代初,大专院校分流停招,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严重缺员,但学龄儿童却在不停地增加。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开始是从毕业返乡的高中、初中优秀男女青年中选拔从教,后来,只要通过学校领导、教师介绍或大队干部推荐,报公社文教组备案后,就成民办教师了。 民办教师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个崇高而又辛酸的职业。说它崇高,是因为在农村能当上教师,是农民眼中有知识、有文化、受人尊敬的人;说他心酸,是因为从事着和公办教师一样的工作,人家领工资,自己拿工分,待遇有天壤之别。 我所就读的水屯大队小学,当时的刘付元、赵德义、唐桂金、袁铁留、王志喜等老师都是驻马店高中“文化大革命”前的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他们“穿鞋有跟,穿衣有领”,为人师表,注重形象;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学生爱听;他们的知识面宽,能教几门课,学识水平令人赞叹;他们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令人钦佩。当我们小学毕业后没有初中学校,他们又接着教初中的课程。唐桂金教我们初中的语文课时,总是用抑扬顿挫的诵读和漂亮的板书吸引学生,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发言,用提问、设问的方法启发学生,用通俗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法和逻辑关系。有一次,我对“定语是用来‘修饰’主语和宾语的”这句话弄不明白,不懂什么是“修饰”,她说就是“打扮”的意思,顿时让我豁然开朗。给我印象最深的数学老师刘付元,他上有老、下有小,年终按他所在的第六生产队社员的平均工分标准计分,待遇虽然低,但他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总是想尽多种方法,把课背得滚瓜烂熟,使学生一听即明,一讲即会,融会贯通。每次考试我们班的平均成绩都是遥遥领先,与同年级的班级形成了强大反差。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教学上而积劳成疾,有一次他正上课时,突发心脏病,一头栽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醒来。当同学们听到这个噩耗后无不悲痛万分。因为这些民办教师,平凡得像是田野里无边无际盛开的野菊花,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他们选择了最适合扎根的黄土地,为乡村孩子点亮了一盏盏渴求知识的心灯,岁月也记录了他们灿烂的青春年华。 1997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使在任的民办教师基本上都招转完毕,中国教育从此结束了有民办教师这段长达30多年的历史。民办教师这一职业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却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
作者档案 王太广,河南汝南人。黄淮学院特聘专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回望乡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