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太行壮举 再铸中国精神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1-11-10 07:54:15 

  近日,电视连续剧《红旗渠》在央视播出,再次还原了那段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修建历史,让人们重温了太行山人民“劈山导河”的伟大壮举。

  早在1957年,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产生了修建水渠、让林县人过上新生活的想法。他带领大家跋山涉水,到处寻找水源,又多次制定方案,进行技术论证。终于,引漳入林工程确定下来,并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竣工,历时将近十年。

  从电视剧中我们可知,用时长、规模空前的红旗渠,修建过程困难危险重重,但这些都被林县干部群众一一战胜。

  电视画面上,蜿蜒的红旗渠缠绕在巍巍太行山腰间,渠水哗哗流淌,像历史激越地诉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十万林县大军在生产力低下、地理环境严酷的条件下建成红旗渠,体现了什么?穿越时空放在当下语境里,红旗渠又意味着什么呢?

  1995年,杨贵在《党史博览》上发表文章,他写道:“红旗渠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精神,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的具体体现……我想到要干好一件事,应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盯住目标,锲而不舍。如果碰到危险遇到艰难就退缩,再好的事情也办不成。”

  红旗渠的修建工程,首先体现的是我党干部对百姓有情有义,工作中实事求是,勇于担当、敢于坚持的精神。电视剧中,主人公林捷遭遇多人怀疑、非议、批判,但他意志坚定,性格果决,将为人民谋福利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成败,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市领导的强力支持,也得到了百姓积极拥护。他带领大家完成的红旗渠工程,“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其“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共有3739.5公里”。这样的水利工程能够完成,在生产力低下、物质条件极为落后的年代,难以想象。建成后,其成就震惊中外。

  红旗渠体现了人民群众顽强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智慧。老百姓在“早晨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的情况下,依然干劲儿十足,吃住在工地,硬是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的原始苦干方式,凿穿了一个个坚硬高大的山洞。当年的青年突击队员们,一个个腰系麻绳悬挂于山崖上,手持钢钎整日劳作。他们还集思广益,表现出超强创造性。他们自制炸药,发明了洗脸盆测水仪,还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解决了工地的石灰问题。面对难题想方设法解决,这是河南人于磨难中形成的生存信念,他们愿意为改变自己和子孙的生存境遇拼尽全力,这种生命态度感人肺腑。

  观看《红旗渠》,在一个个动人故事中遥想当年建设者的艰辛付出,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洗礼。红旗渠矗立于山间,也矗立在历史时空中,它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值得记取的宝贵财富。红旗渠建成后,林县百姓再不用发愁吃水难、浇地难了,他们脸上乐开了花。红旗渠给全社会留下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下,依然闪闪发光,照人心魄。

  从红旗渠修建开始,文艺工作者就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记录。十年跟拍,1970年完成了电影纪录片《红旗渠》。1961年,著名作家师陀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他深入工地写成的文章《红旗渠》。此后,文学作品有林风的《红旗渠颂》,王怀让的《中国有条红旗渠》,郑雄的《中国红旗渠》,焦述的《红旗渠的基石》,郝建生的《杨贵与红旗渠》,梁东方的《山腰上的记忆:红旗渠访问笔记》;影视方面,有李佩甫编剧都晓导演的《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还有5集纪录片《红旗渠》,还有多部话剧歌舞剧……当然还有这部正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红旗渠》。

  这部《红旗渠》,再次聚焦干群齐心协作的往事,将那段火热岁月展现在人们面前,促使人们反思今天的生活,从历史中汲取正能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将红旗渠故事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发扬光大,融进当今时代精神的构建中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河南新网 Copygight © 2021 henanxin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20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