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中牟县城北有一座牟山,高数十丈,东西长十余里,高低断续,转换周折,到岗头村附近,开账结穴,成就了一处风水宝地。 清朝初期,岗头桥村有一位姓王的秀才,精于风水,远近村庄的人都请他去看宅基、看坟地,很是灵验。可是他从不给自家看风水。到他年老病重时,他的大儿子王成再三向他要求说:“爹爹,你一辈子为别人看风水,现在年岁已高,为什么没有给自己的墓看一好穴位,以便百年之后作为安身之处呢?” 王秀才说:“佳穴是有一处,只是我担心你兄弟二人没有这个福气,恐欲福反得祸,所以一直没有告诉你们。” 王成坚持要其父告诉他佳穴的位置。 王秀才长叹一声说:“我告诉你们后,你们一定要按我说的办。在岗头桥村村北,依山面水处有一吉穴,我死之后,不要让外人来,也不要给我穿任何衣服,用苇席卷了,用绳捆住,你兄弟二人在半夜之时,抬着我在那块地上前后左右不停行走,什么时候绳子断了,就在此处挖土安葬。埋后不能回头,径直回家,并要在家守孝百日,不过一百天千万不可出家门。此事关系咱家今后的兴衰命运,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啊。” 没过多久,王秀才病故。王成兄弟二人要按照父亲的遗嘱赤身用苇席卷了,但是,王秀才的女儿不同意,认为赤身裸体女儿不便到跟前,坚持为其父穿上了一个裤头,其余的皆遵父命办理。 埋葬了王秀才以后,兄弟二人把大门上闩落锁,闭门守孝,不与任何人往来。可是,在家坐吃山空,不到两个月兄弟二人所存的米面就几乎吃光了,由一日三餐减至一日两餐,又由两餐减至一餐,后来米面全无,家中仅剩下一斗玉米籽儿。无奈二人就煮玉米籽儿吃,玉米籽儿也越吃越少,到九十九天,玉米籽儿也吃光了。弟弟饿得实在忍受不住,就对王成说: “哥,今日过了子时就是百日了,咱去县城卖点柴草,换点米面吃吧?” 王成说:“到百日和过百日不同,咱再坚持一天吧。” 弟说:“再饿上一天,咱恐怕连门也不会出去了,还卖什么柴草。” 兄无奈亦同意。第二天起了个早,二人各担了一些柴草到县城去卖,因为起得太早,到县城时城门还没有开,二人只得在城门外等候。 当夜,城隍爷巡城,见西门外有金光闪烁,急率众查看,见有二人靠着柴草捆睡觉,柴草上一条金龙盘卧,二目圆睁,金光从金龙身上放射而出。城隍即刻赶到县衙,给县令托梦:“皇驾到了,速开门接驾。”县令惊醒,原是一梦,心中疑惑,又躺下去睡。刚躺下又做了同样的梦,如此三次,县令惊疑,立即穿好衣服,传令县城四门看守,有异常之人速来禀告。城门刚一打开,兄弟二人就戴孝进了城,守城的士兵不由分说,将二人抓到了县衙。县令立即升堂审问,二人熬刑不过,说出了其父埋葬的秘密。 此时,天已大亮,县令当即带人掘开了王秀才的坟墓。见只有苇席一条,并无尸骨,却发现苇席下有一个洞。县令下令随洞挖掘,洞到那里,挖到那里。 众人随洞一直挖到贾鲁河沿,发现王秀才几乎完全变为龙身,头已伸到河里,见人后一脸怒气,二目圆睁,放出闪闪凶光,仅剩下一双脚,因裤头被树根挂住,还未退下。县令一声令下,众人将其斫成了肉泥。回衙后,县令将此事行文上奏皇上,不久,皇上圣旨到,命官府在该处修了一座大寺院,压住风水。寺院的后墙下,即是原王秀才的墓穴处。 从此以后,王秀才的墓地周围,人们夜间常能听到兵士的喊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一个多月后方才停止。并发现王秀才的墓地周围出现了很多沙礓石,形状很像拿着兵器厮杀的将士,姿态不一,但是,断折面都有血筋状。据说,那就是王秀才带来的兵马,没有用得上,都化作了沙礓石,埋在了墓地周围。 可见富贵不可强求。风水宝地是靠不住的。即使有风水宝地,也需有德之人方可。而欲福反得祸的事,世上并不少见啊。 作者简介:
李道增,男,汉族,生于1948年3月,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冯庄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文集《寻找》、长篇小说《追求》、《但愿人间有轮回》(获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童话故事集《宝盒子与美丽的蝴蝶》、长篇科幻小说《魔幻岁月》、33集电视剧本《全民在线》(获中牟县首届潘安文学创作奖)、电影剧本《虎尾》等。有诗歌、小小说80余首(篇)散见于报刊,其中多首(篇)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