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影 孤独与寂寞是一种相似的精神体验,两者如影随形。只有暂时的遗忘,没有永久地解脱。有人说,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我想,寂寞也是。 从小爱热闹也爱孤独,一个人的世界并不孤单,脑子里像演电影一样,自己和自己交流,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记得儿时经常一个人蹲在庄稼棵里干活。在沙岗洼儿里,四周岗上全是槐林,是天然的防风墙,隔断了外面的世界,也隔断了人声,静得让人毛骨悚然,远远看见有人反而想逃。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写道:“在静与闹、孤独与合群之间,必有一个适于我们的比例或节奏。”这个比例或节奏因人而异,有人善交往爱交往,家里门庭若市,礼尚往来,忙于应酬,相好朋友比亲戚都多,办个事撑足了门面,摆足了架子;有人独来独往,形单影只,闭门谢客,除了必要的亲戚交往,少朋缺友,冷冷清清,如日月星辉,周而复始。 有人说,寂寞是没人陪你,孤独是没人懂你。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其实,人的一生都在与孤独抗争,都在寻找知己知音,寻找一个懂自己的人,建立一种超越世俗,无任何利害关系的关系,进入一种“忘我”或“无我”的境界。只是不知道这种境界多少人能真正长久地拥有。走出了孤独,又会陷入寂寞。人这一生谁不是在孤独与寂寞之间徘徊? 巴尔扎克说:“普通人都难以忍受孤独。”菲力蒲.西登尼认为,孤独与高贵的思想为伍的人,是绝不会孤独的。孤独只能是暂时的,长期忍受孤独则需要意志力来支撑。 热闹是一种休闲,孤独与寂寞反而是一种修行。任何创造或成就都是孤独与寂寞的产物。文人尤其需要孤独寂寞。歌德说:“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赫胥黎认为,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孤独需要突破,寂寞需要忍耐。有句话说“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在孤独中寻找出路,也是一种追求。追求的目标,可以是一个人、一棵树、一朵花、一本书或一项事业等等,追求让人生更有动力。现在孤独是为了以后不孤独。 孤独与寂寞如孪生兄弟,相似而不同,时而孤独,时而寂寞,是人生常态。寂寞总在笑容后,比孤独好一些,起码不空虚。从感情角度来说,“一个人身边没有人,就容易寂寞。但一个人心里没有人,才会空虚。”孤独,是因为你心里没人,寂寞是因为你心里有人却不在身边。所以说,“人不是因为寂寞而寂寞,而是因为心里有了牵挂而寂寞。”“孤独,不是做一些事没有人陪伴,而是做一些事没有人理解。孤独,是一个人的悲哀,心无定所,自然孤独。”正如《百年孤独》的主题一样,认清孤独和摆脱孤独。表层主题是孤独。这部小说主要是表现“拉丁美洲的孤独”。深层主题是摆脱孤独。 心里无所求,日渐空虚,必然滋生孤独之感。哀莫大于心死。长久的孤独便是失望。所以,人应该寂寞而不孤独,孤独而不失落。 适当的孤独,可以让人沉淀自己,认清自己,找准前进的目标,发奋图强。有人说,孤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感受,不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不论生活经历的多与少,贫与富,每个人在特定的时候都会有孤独感。对于我们来说,能否利用好这份孤独,才是最关键的。 有人说,成功者都是孤独的。孤独才能铸就成功。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他真的不是个可爱的男人,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他就这么按部就班地生活,没有妻子儿女,直到生命之花凋谢。叔本华曾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的道理。 不知从何时起,孤独开始爬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都说安静是一个女人最了不起的才华。一杯清茶,一本闲书,放一曲舒缓柔和的音乐,依窗而坐,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看世界纷扰,贪婪地享受阳光雨露,慢煮岁月,细品人生。真能如此,当然很美。可我天生活泼热情,不是那种很静的人。小时候喜欢理科,倒是让我安静了许多。我常常一个人去探索数学的奥秘,手不离笔,笔不离题,算来算去,忘了自己,忘了世界,最后也没算出什么名堂。现在,手不离手机,听听写写,能写出什么呢?心无定数,自然迷茫。芸芸众生,聚散离合,明亮的灯光,喧闹的城市,自己的孤单,可能最终连一个可以随便说话的人都没有。别人只能伴你一程,可长可短,没有人能伴你一生。唯有让自己内心足够强大,才能战胜孤独,直面孤独,化解孤独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一个人被失败失落失意包裹时,越否定自己越低落,越低落越孤独。乐观的人很少孤独。所以,要走出情绪误区,微笑面对生活。 另外,兴趣广泛,生活充实,孤独寂寞便无处插足,无机可乘。孤独与寂寞最喜欢清闲的环境,见缝插针。想自己是孤独,想别人是寂寞,没时间去想,谁也不想是自在。心中有目标,人生不孤独。 人生下半场,适当孤独,偶尔寂寞,快乐生活,这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