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的水从栾川山坳里流出,经过嵩县的蜿蜒,经浅浅的沟坎,最终汇集到拦腰筑起的大坝里。一座水库就矗立在黄河的二级支流伊河的边上。 每次来陆浑,都有不同印象。陆浑水库建设管理处百年丹桂树的芳香吸引着我,也怀念那掬一捧就能直接喝下的碧水,还有库区周边的风,吹得人流连忘返…… 从郑州出发,不论是从高铁转乘还是开车走郑少洛高速公路,都能很快抵达洛阳嵩县陆浑水库。站在水库大坝上四望,远处西望是嵩县县城,东眺是龟山,南北侧是伏牛山余脉。目之所及,追思抚今,陆浑故事讲不完。 伊阙,是伊河流域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咽喉。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伊水从上游山区泻出,进入低平伊川盆地,形成数度弯曲,经狭窄的伊阙水道缓缓北流,至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 在伊洛河流域,流传着大禹的传说。相传他处事谨慎有谋略,悉心为公不辞劳苦。帝舜令大禹为崇部落首领。他继首领之位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威胁崇部落生存的伊水水患。经过大禹的治理,伊川终现肥壤沃土,伊河也像一条玉带,在伊洛平原交汇处静静流淌。 大禹在伊阙治水的事迹被四方传扬,舜令大禹去治理天下洪水。大禹于是奔波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其间,他三过伊阙未入家门。十三年后,天下水患被平服,大禹成为天下人心目中“共主”。从汉代开始,大禹治水的传说被陆续载入史册。如《汉书·沟洫志》记:“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以凿龙门,劈伊阙。”《越绝书》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 从遥远的往昔回到现在,陆浑水库的建设,也是一段难忘的历史。 翻开厚厚的《水库大事记》,我看到,陆浑水库始建于1959年,当时国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又值三年困难时期,修建陆浑水库困难重重。嵩县、伊川、临汝(现归汝州市管辖)、汝阳、新安、巩县、偃师、孟津、宜阳等9县8万多民工和技术人员在党的领导下,义无反顾投入到水库建设之中,用顽强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劳动,历时6载,筑起水库大坝,建成了泄洪洞、输水洞、溢洪道等一系列水库主体工程。 水库建成后,如何发挥水库效益,造福民众?1970年,嵩县、伊川县、汝阳县、偃师市、巩义市、汝州市等7县数万民工,徒步跋涉伏牛山麓周边,劈山鏖战,冒石雨、顶泥流,攻坚隧洞,飞架渡槽,历经19载,兴修建筑物千余座,建成盘旋蜿蜒300余公里的豫西“人工天河”。充分发挥了这座水库的灌溉作用,为当地农业的丰产丰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建起的陆浑水库和陆浑灌区水库工程,从物质层面,是用水泥、石头、泥土、砂石堆砌而成。从精神层面,它体现出了建设者的意志、智慧、毅力、气魄。它是黄河水利史上革旧鼎新的光辉篇章,是中国当代“大禹”劈山治水的典范。 我的目光游移在《水库大事记》的书页中,墨香的文字依然透着温度和情怀。 回到当下的陆浑水库,5万亩水面碧波荡漾。它除了发挥水利方面的重大作用外,也是一处极美的休闲度假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