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重要内容是走亲戚。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的大交流。千百年来,走亲戚这一古老的习俗绵延不绝。你来我往、觥筹交错中,中国人重仪式重人情重亲情的特点,被表现和释放得淋漓尽致。 过了大年初一,人们从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早晚顺序有讲究,先走的多半是最重要的亲戚。在农村有的地方,初二去母亲娘家看老舅,初三和媳妇回娘家,初四、初五去看姑姑姨妈。亲戚多的,走亲戚会一直走到正月十五。 走亲戚要带东西,人们准备的年货大都用来招待客人和走亲戚用。过去一般人家走亲戚是挎个竹篮子,里面放几个蒸馍和炸的馓子或油条,最贵重的是二斤果子。一般的亲戚都是留点蒸馍和馓子,果子一般不会留。只有回娘家时才留下。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招待客人也没太多好吃的,最硬的菜是红烧肉,准备得少,一般主人不让客人不吃,让了客人也不轻易吃,主人是舍不得吃,一碗肉可以待一季客。传说有个缺心眼的人走亲戚,主人一让他就吃,把一碗肉快吃完了。主人一看急了,也抢着吃,说再不吃就没有了。透过这个辛酸的笑话,反映了过去那个年代物资的匮乏。 除了吃,人们走亲戚还重视穿的。平时都是粗衣棉布,黑袄黑裤。走亲戚总要尽量穿好点。尤其回娘家,尽可能穿得体面些,大家都有面子,实在不行就借衣服穿。谁家的儿子或姑娘大了,更得穿好看点,春节走亲戚是相亲说媒的大好机会。 那时春节前后特别寒冷,冰天雪地的,走亲戚最温暖的时刻是烤火。那时我一到姥姥家,姥姥赶紧抱捆豆秸或芝麻秆点着,让我们烤火。红红火光中,我们寒意尽消,心里也是热乎乎的,那是姥姥的温暖、亲情的温暖。 最喜欢走亲戚的是孩子,为了吃好的,更主要的是能挣压岁钱。小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长辈再穷也要给孩子压岁钱,一般都是一两毛钱。孩子心里想要,嘴上仍按父母教的说我长大了,不要了不要了。但最后还是接了过来,开学后就可以买点书和笔了,这是孩子最激动最高兴的事儿。 走亲戚怎么走?早年间人们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和礼物,或携妻带子步行,近距离一天打个来回,远距离的往往留宿亲戚家。后来有了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公共汽车、私家车,出门走亲戚快捷多了。步行走亲戚给农村孩子留下美好印象,豫东平原上辽阔的田野,绿油油的麦苗,清澈的河水,雪天时的银装素裹,下雨时的泥泞小路,都是孩子们最好的大自然教材。记得小时我去大姨家走亲戚,和老铁哥一起步行。路上他给我讲杨家将的故事,过水沟时,他怕水冰着我的腿,背着我过河。其实他只比我大了五岁。要得好,大让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走亲戚中、在善良的人们中随处可见。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在走亲戚的诸多方面以及走亲戚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变。 但亲情不变、善良不变、美德不变,走亲戚的美好故事仍在赓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