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文姬归汉”大家都知道,但可能有人不知道的是,故事主人公蔡文姬还是位千古才女,其在文学、书法和音乐等方面都有不凡的造诣,和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有说班昭)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才女,还因舍命救夫,名列《后汉书·列女传》。 蔡文姬出生于东汉末年陈留郡圉县,即今开封杞县圉镇,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昭姬,后因避晋朝司马昭讳,称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乃东汉名臣,在文学、书法和音乐上造诣很深,有“旷世逸才”之称。家学熏陶和书香浸染,加上天资聪颖,文姬自幼便崭露才华。相传在6岁时,就能辨别琴声。据《后汉书·列女传》载: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一旁的蔡文姬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不以为然,说不过是偶然猜中的,于是又故意弄断一根问她。答:第四根。蔡邕无语。《三字经》中便有“蔡文姬,能辨琴”句。其传世作品主要有《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词载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和朱熹《楚辞后语》卷三。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唐诗人李颀诗云:“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唐代琴家黄庭兰则以擅弹此曲著称。清代画家周慎堂绘有《文姬踏歌图》。 蔡文姬在书法上也打小就得其父真传,十一二岁时便写得一手好字。文姬的字为章草书,但保留着隶书笔韵,可谓独具一格。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而唐朝画家,也是绘画理论家的张彦远在其《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中则说得具体:蔡邕书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足见蔡文姬在书法上的地位。遗憾的是其传世书法只留下两句:“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后人因之命名为《我生帖》,收录在宋代所刻的《淳化阁帖》中。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曾这样说道:“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落,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邪?”令人嗟叹! 蔡文姬的文学才华十三四岁时也已光耀一方,以至于青出于蓝,时人称:“人但知有姬,方知有蔡邕。”苏东坡曾评价:“蔡琰诗笔势似建安诸子。”《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传。现尚存文姬归汉后《悲愤诗》两首。《悲愤诗》是作者为“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而作,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骚体诗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由文人而不是专门诗家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全诗一百零八句,计五百四十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荡中的悲惨遭遇,是当时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的实录,具有典型意义。清代诗论家张玉谷诗赞:“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大意是说,蔡文姬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就连杜甫和曹植的五言叙事诗也受到了她的影响。 黄庭坚曾感叹蔡文姬的身世,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东汉末年战乱中,“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后又被其父好友曹操不由分说以差不多“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赎回,无奈忍痛弃子归汉的惨痛经历,这便是众所周知的“文姬归汉”的故事。蔡文姬的一生,可谓“高开低走”,年少时养尊处优,得家学真传,名闻于世,父亲蔡邕被害后,无所庇护,又逢乱世,被掳被赎,风雨飘零大半生。蔡文姬曾三嫁,每嫁都身不由己;但即便三嫁,却入了《后汉书·列女传》,也是罕见。 《列女传》记载了文姬救夫的故事。蔡文姬被曹操从匈奴赎回来后,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但婚后董祀犯法当死。闻讯后的蔡文姬便赶往曹操府上替丈夫求情。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大雪纷飞,曹操正在家中大宴宾客。当蓬头垢面光着脚丫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文姬被人领进来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加上其求诉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无不为之动容,曹操也深受感动,便派快马追回了判决文书,挽回了董祀的性命。其实曹操早就想得到老友的遗籍,作为交换条件,史书说蔡文姬硬是凭借记忆,将其父因战乱变故所遗失的四百余篇文籍,一字一句默写并整理后送给曹操,“文无遗误”。 相传文姬救夫后夫妇归隐陕西蓝田,相伴至终老。蓝田现存一处文姬墓的墓冢,还有后来建造的纪念馆等。但史书中未曾发现关于蔡文姬归宿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