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一生中,老寺岗仿佛就是一个抹不去的记忆,它从开始的模糊到后来的清晰,由儿时的敬慕、到老年的追忆。 我生在豫东平原的中牟县,老寺岗是我家乡的一个象征,用现在的话说是我家乡的一个地标。老寺岗距我的故乡只有三四公里之遥。老寺岗下有一个土山店村,土山店村每年三月十八有古庙会,我们家的亲戚还有不少在土山店村周边的几个村庄,儿时每到三月十八都要到土山店去赶古庙会,爬老寺岗,走亲戚。到了中学时期,又在位于土山店村的中牟四中读书,我在这所学校里读完了初中读完了高中。后来几经辗转,我又到了中牟四中教书。生活、学习、工作在老寺岗下,老寺岗在自己心目中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是那样的模糊,又是那样的清晰,每每登上老寺岗,看脚下的瓦渣遍地,望周边的林木葱茏,只知道这里风景不错,总是没有去追踪老寺岗的古往今来。直到退休以后,心静下来了,时间空余起来了,才对老寺岗进行了一番探究。 老寺岗在中牟县的志书上,一般称之为土山。过去由于山顶上有一古寺,叫宝峰寺,因为该山没有石头,只能说是一个土岗,又因土岗上的宝峰寺也早已废弃,于是当地人很少叫它土山,都称它为老寺岗。 《河南省中牟县地名志》记载:“土山位于县城南13公里,土山店村西,面积13000平方米,海拔102.3米。”旧时中牟至许昌的官大道经过此地,依傍土山开设有数家客店,后来这些店铺发展成村,这个村就是土山店村。土山店明代设士山保,清朝设土山里。清末至今这里先后设乡、村委会所在地。 老寺岗上宝峰院晨钟暮鼓说当年 老寺岗的形成没有什么文字记载,应该是在当年地壳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据传说,东汉末年,一代枭雄曹操在抵御袁绍的官渡之战过程中,曾登临过老寺岗。曹操的谋士荀彧也曾在这里居住过,至今仍有荀彧的后人在土山店村繁衍。 老寺岗上有古寺这是有据可考的。寺院建于何时没有准确的记载,据传说早在唐代就已有寺院,不知叫什么名字,也没有文字记载,但在中牟县第一部县志,明正德十年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宝峰寺在县南土山里。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十月初十日,礼部尚书牒南京开封府中牟县保甲,到本县第三都看士山佛堂,僧宁坚告称,本处有佛殿佛堂一十九间半,乞立院名………奉书敕(皇帝诏书)可特赐名宝峰院。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断,早在八百多年前的金代,老寺岗上就有了寺院,虽然有些破落,但仍有佛殿佛堂一十九间半,有宁坚等僧人。更值得惊叹的是,这个寺院还惊动了金代的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还奏请皇上,特赐以寺名:宝峰院。由此可见在当时老寺岗上那座古寺,后来被赐名宝峰院的古寺,在当时也是颇有名气。 土山之上有土寨易守难攻保平安 据民间传说,老寺岗之上不仅有宝峰寺,而且四周还建有长方形的土寨。至今,你爬到老寺岗上,土寨的遗址还清晰可见。据当地人传说,这座古寨,坐北面南,南有寨门,东西寨墙各有炮楼一座。寨东南角有水井一眼,寨外四面皆壕沟掩护。寨墙坚厚,地势险要,宝峰寺正好居于寨中,土寨的南门一闭,外人就很难进入,只有寨东北角一条曲曲折折的羊肠小路可以出入,而且两边长满了荆棘,下寨方向的枝条皆刀削尖茬,易守难攻。 老寺岗上的宝峰寺,据传说,当年也是古色古香,飞檐陡壁,气势恢宏,大殿有3尊铁佛(高六尺许),即佛祖释迦牟尼、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道祖太上老君李耳,后来经土山店村民之手移入土山店村北土山寺之后,称为后大殿。另据记载,宝峰寺曾来了位角化和尚,他告诉人们,他是开封相国寺派来的,也就是说,宝峰寺是直属开封相国寺所辖的。 古寺周边大岭深 景色秀美吟诗文 老寺岗对于中牟县南来说,是一个地势相对比较高的地方。这里现在海拔102.3米,比县城高处将近30米。再加上附近村庄稀少,绿化植被也相当茂盛。山顶上的宝峰寺在松柏掩映之下,更显得巍巍壮观。站立在老寺岗之上,放眼望去,方圆10余里林木葱茏,沙拥大岭。置身其中,林风鸟鸣,晨钟暮鼓,老僧讲经,风景如画,胜过仙境。到了明代,土山风光,以作为土山献翠,荣居中牟县八景之一。明正德十年的中牟知县,也正是中牟县第一本县志的主编韓思忠,为土山赋诗是:空有树为伴,全无石作胎。晓風吹野色,远远送青来。 老寺岗演绎到清代、民国,老寺岗在中牟八景之中,由土山献翠改称为土山凝萃。笔者还比对了明清时期的中牟八景,中牟八景今何在,唯有土山在人间。也就是说老寺岗是目前唯一一个在中牟八景中还实际存在的景点。 中牟土山之美,中牟土山之秀,也确实吸引了不少文人骚客到这里登临,在这里驻足,为这里留下美好的诗篇。 清康熙年间大理学家翰林院检讨冉觐祖。曾在土山留下足迹,且留有五律《土山凝翠》,诗云:层崖翠欲滴,偕友一登临。苔厚行无迹,林疏听有音。岚披古寺隐,沙拥大陵深。归路饶请赏,牧儿犊背吟。 清乾隆十九年中牟县志的主编,时任中牟县令的孙和相为土山赋诗:一代疏林半罩苔,土山缘绕势崔嵬。无边绿野纷如织,好是鸳鸯逐影来。 明代文人张时翥吟咏土山:百尺岗陵土作堆,凌空形体势崔嵬。嵯峩远眺晨烟锁,突兀遥观晓雾开。僧寺日临生翠蔼,禅阶雨过长苍苔。几番步入招提境,听讲经文意倦回。 曾任中牟训导的怀庆人王观生在他的土山盈翠诗中写道:荒城芳草自萋萋,春日睛云伴野雉。寄语黄鹂勤织柳,双柑载酒听君啼。 明代进士张龄在他的诗中写道:极目南山送远青,兀然坐鎮一方宁。宝峰前后多嘉致,还有高僧讲梵经。 明代文人張啓在他的土山献翠中写道:壁立崔嵬上插天,茂林深处蔼云烟。緑磻数里铺青藓,浚井百寻注碧泉。绿竹篱边仙子唱,宝峰院内老僧眠。晓來睇腼渾思擬,一点天仙翡翠鈿。 清代文人王祚昌在他的土山迎翠诗中写道:沙隄绕郭遍青山,芳树迷篱薜荔弯。秋霁登城频野望,贤侯新政有馀閒。 清代文人張麟趾在他的土山迎翠诗中写道:爽气朝舒復暮披,登楼秋望总相宜。南窗髙卧悠然见,秀色青青亦自奇。 从这些文人墨客华丽的词语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当年的老寺岗的风姿,也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土山周围,农民惬意的田园生活。这种景色就是放到现在,也可以说是一个都市人生活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 岗巅古寺何处去民间传说话有音 昔日风景秀丽的老寺岗,如今是土岗依旧在,古寺已成昨,登上老寺岗,片片成嘉禾。作为明清时期中牟八景的老寺岗,到了清末、民初开始走向没落。老寺岗以及老寺岗上的宝峰寺连遭兵燹,甚至还时常有土匪出没。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显赫千年的宝峰寺,已荡然无存。寺内原先供奉的三位神仙,这三位神仙分别是大老奶、二老奶和关二爷。当年的香火十分旺盛,到后来也都搬到了山下。这中间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当时有一位在朝为官的人,家里老母亲患了一场大病,无论哪位医生诊治都不见好,这位大人便来到土山之上宝峰寺内为三位神仙烧香,祈祷母亲恢复健康,并许下愿要为诸位神仙重塑金身,没想到回去之后他母亲的病真的好了。这位大人为感神恩,便虔诚地想将三位神仙请到其老家(中牟岗王村)。最终他将大老奶和关二爷请到了如今的裴度庙内进行供奉。为什么不把二老奶也请来呢?据村里的老人传说,当时在请神的过程中,二老奶走到土山之下的四岗(地名)处,二老奶不愿走了,这位大人便在那里建了一座庙供奉二老奶。后来土山店人就在老寺岗上的几个神仙也请到了这里来,方便村民们不用上老寺岗就能烧香还愿。这个庙宇就在现在的土山店希望小学校址上。 宝峰寺已荡然无存,如今的老寺岗也没有了当年的俊秀,当年的土山寨仅存寨墙原形。寨内只有碎砖乱瓦,土山遍地砂姜石和古墓群野草。在模糊可见的遗址之内,勤劳的土山店人已经将其开发成了耕地。在岗的南端有一个中牟县文物保护单位牌子,上边显示是:土山店古墓群。牌子背后的说明是:土山店墓群位于姚家镇土山店村西南1000米处老寺岗上。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60000平方米。据当地村民介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葬数座。遗址地表采集到大量绳纹残砖,经考证,该墓群的时代为汉代。该墓群的发现,为研究中牟汉代的墓葬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八景尚在闺中藏亟待开发莫思量 老寺岗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地方,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据当地人说,老寺岗上可是有宝的。据传说:“从前,曾有个来自尉氏的人,他赶着马车运东西,有一次他在老寺岗上休息,想趁休息之际给马喂些料,便在宝峰寺外捡了一个烂瓦盆,倒上粮食便躺下休息,醒来时却发现瓦盆里的粮食竟然丝毫未动(不见少)。但是重新启程以后,发现一路上马异常有力,到家后也不见劳累。再用那个瓦盆喂马,草料依然不减。从此老寺岗上有聚宝盆的故事就相传开来。 老寺岗有没有宝贝,那只是一个传说,老寺岗昔日的美景倒是真实存在。老寺岗的衰败,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在那兵匪横行的岁月,又会有多少人间美景能够存在呢。然而老寺岗却记忆着那段深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牟县的第一任县长冯国彦,就带领解放军在这里与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进行过一次激烈的战斗,从而成为解放中牟县之前的关键一战。 作为中牟八景之一的老寺岗,当年的风华,当年的俊秀早已淹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今日再登土山,只有凭着当年的传说去对老寺岗进行评说。站在老寺岗上看到:通往老寺岗的道路再也不是昔日的羊肠小道,而是平坦的水泥路,汽车可以开到老寺岗的顶端。老寺岗已经成为一个文物古迹保护单位,老寺岗的传说也已经被列入中牟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当年风姿绰约的老寺岗,犹如又回到了待字闺中的少女,等待着有识之士的青睐。如今伴随着全域旅游的开发,老寺岗周围已经开发成了片片果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心中过去似乎模糊的老寺岗,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再现当年中牟八景土山盈翠的风采。 (胡云峰,2022年7月12日星期四于三胡书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