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清明万物生 □鲁浩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3-04-05 08:41:57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清明一词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既是一个节气、节日的名称,也是对思想情怀、自然景物的描述,同时还是人们对安定政治社会秩序的一个美好向往。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当是清明节气的时候,杨柳清风迎面扑来,阳光明媚、草木生长、万物萌动、气清景明,清朗之气不断催生景象变化,令一切都显得澄澈明净,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显得充满希望。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这是古人专门对清明节气总结的三种物候特征。桐指的是白桐树,“华”即喻指花之意,“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桐花仿佛是一个个小喇叭,吹响了春天到来的盛大交响曲。

  鴽即为鹌鹑,田鼠怎么会变为会飞的鹌鹑呢?这是古人特有的思维理解方式,古人认为喜阴的田鼠躲回了洞穴,喜阳的鹌鹑开始出现在枝头,这是一种阴阳转换的征兆,唯有春天这个魔法师才有此神奇力量、绝妙手笔。

  “虹始见”更具美感,“日照雨滴则虹生焉”,天地经过雷电雨水,终于不再阴霾无边,雨过天晴如新镜,一条久违的彩虹明媚了整个天空,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想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日之时,它不仅勾起了人们祭祖寻根、孝亲敬老的绵绵情愫,也唤醒了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民族的乡土记忆、情感记忆、生命记忆,告诉我们要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让血脉相传与道德相传同鸣共振,让人情表达与文化表达相互交融,从而在每年此时草木吐故纳新之际,留住那家庭肃穆人伦亲近的时刻,让人们度过极具仪式感的节日,心灵更充盈、精神更丰富、亲情更饱满。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这一天携友带亲走进一片新绿,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等,不辜负每个和煦春天的到来,不仅能有效纾解“冬藏”的沉郁,也激发集聚了走向“春生”的动力与活力。

  对此,宋代程颢曾进行形象描写:“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当是清明政治的时候,所表达的含义也实现了从自然、风俗层面向社会政治层面的转移、延伸。

  “小甔有米可续炊,纸鸢竹马看儿嬉。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只要瓦罐里有米可以继续烧火做饭就很满足,闲来无事就看看儿童们放风筝、骑竹马嬉戏玩耍,就是幸福。只要官员清廉、差役不横行霸道,就是农村太平祥和之时。陆游的这首《春日杂兴》,字里行间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出了对政治清明的美好向往。

  赫赫文明源,泱泱华夏风。从天地自然到人与社会,中华民族向来注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在建设美丽物质家园的同时,着重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大好河山,浩荡无极,需要所有人呵护爱护守护。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河南新网 Copygight © 2021 henanxin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20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