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从邓州市的标志性雕塑白马雕像驱车向北行驶约3分钟,驶过湍河上的彩虹桥,在湍河北岸边的小丁村,很容易就找到了一座古色古香、饱经岁月风霜的古建筑。假若说它是一座古建筑群,它的房舍并不多。说它是一座古建筑,也不准确,因为,它是一个院落,一个标准的明代中原建筑院落,它又不是多座古建筑,它就是小丁祠堂。 据《邓州丁氏家谱》等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江西南康府丁家沟一个叫丁成的人,积极从军,跟随大明的军队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后来丁成在邓州安下了家,他的后人在邓州繁衍生息、不断发展,他们先后在邓州城内购置了房产,在丁字口铁渣山南边设置了栈房,在南关街开设了药店等。后来丁成的后裔,在湍河北岸购买耕地,盖房屋,形成了一个村子,人们称它是小丁村。 数百年来,小丁村丁成的后人,和大丁村丁从善的后人友好相处,共同生活在湍河北岸。为了相见的时候,大家在称呼上不矛盾,两支丁氏宗派的人在一起商量,依据家谱等资料记载,把两家的辈分做了对应排列,小丁宗派的“正大鸿基业、文章士泽长……”和大丁宗派的“象贤崇世德、秉敬振家声……”相对应。又把这两个宗派辈分对照表刻在石碑上,存放在大丁祠堂的一棵古树下。 小丁祠堂是一个标准的明代建筑,它坐北朝南,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30米。自明朝中期建成后,一直是小丁族人祭拜祖先、商议大事的地方。丁成的后裔都把它视为自己的根脉,对它有浓厚的感情。 大殿在1975年的时候,拆除重建,由三大间变成了五小间,房顶的五脊六兽也不见踪影。 经过岁月的洗涤,饱经了风霜雨雪,小丁祠堂如今损坏严重,但它依然是小丁族人心中的圣地。如今,要进入小丁祠堂,只能从西厢房穿过一个糖烟酒小店才能进去。这个小店即西厢房是座砖混结构的屋架房,房顶上灰色的瓦片展示着房屋数百年的房龄,瓦片尽头有一排倒三角形的瓦片,人们称它为滴水,它和瓦差不多大小,颜色一样。村干部丁泽灌介绍说:“滴水是供下大雨的时候房顶的雨水向下有规矩的滴落而采用的,它可以导引雨水往下滴,防止雨水对檐椽的侵蚀,防止雨水渗入屋内,因此称它滴水。”听了泽灌哥的介绍,我不禁想起知名作家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写到下大雨的时候“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老舍先生笔下的“瀑布”应该就是从这滴水上流下的吧?小丁祠堂古建筑上的这些滴水和灰色的瓦片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雨水啊。仔细观看,滴水的正面有不同的美图,它们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牡丹,有的像云纹,有的像不规则的动物,工匠们的聪明和勤奋尽在这一块块滴水之中展现。 走进光线不太好的西厢房,你不禁会被细致的木构架艺术所折服。在屋顶下横着小盆子一般粗细的横梁,人们称它鹰格件。它结构巧妙、技术精湛、严谨稳重,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烦琐的明代建筑的特点。 祠堂院内的中轴线上矗立着1995年立的碑,碑文记载了始祖丁成的情况,以及小丁族人在丁泽渠带领下,费尽周折,续写家谱的事情。 沿着中轴线向北约5米处就是卷棚,说是棚,其实它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大间瓦房。卷棚入户门的两侧墙壁里分别立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石柱上雕刻有楹联,楹联的内容好像是赞扬始祖丁成的功德的。 迈上三级石头垒砌的台阶,走进卷棚内,光线亮了许多。出生于1942年的丁士浩,对祠堂有很深的感情,他说自己7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卷棚里边读书,当年的祠堂改造成了小丁村的学校。在这座祠堂里他完成了扫盲,然后才蹚过湍河到城里读中学,后来自己于1960年参军,有幸和湖南籍的雷锋同在工程兵十团服役,和雷锋成了战友。 丁士浩指着卷棚后墙里面的三块石碑,介绍说:“东边那块碑的碑文显示是民国初年立的,中间这一块石碑清楚地显示是清朝道光二十三年立的,西边那块看不清碑文,应该早点请专家来弄清碑文记载的内容。” 丁士浩说,“石碑立在墙里边,一是起到承重作用,二是也保护了石碑。原来,在祠堂里有两块雕刻着‘龙戏珠’图案的御碑,价值很高,村民把它们藏到祠堂附近的红薯窖里了。” 丁泽灌就住在祠堂附近,对祠堂也有很深刻感情,泽灌说:“小丁村祠堂的卷棚后墙约一米处就是大殿,当年的大殿里供奉着始祖丁成,他老人家的雕像抱着一个象征着吉祥长寿的白鹤石雕。在我小的时候,有的村民因为弄不懂,也不细致打听,就误说他抱着白鹅……” 丁士浩介绍说:“1975年的时候,村里经济困难,就把大殿拆了,把拆下的建筑材料建成了5间瓦房,位置向北边挪动了三米远。可惜的是拆大殿的时候,把大殿上边的五脊六兽也弄丢了。” 小丁村党支部书记丁红卫说:“现在我们遇到了好年景。我们打算请市文广旅局的专家请到小丁村,让他们把祠堂里几块石碑的碑文内容弄清楚,加强对小丁祠堂的维修和保护,让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丁泽增 丁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