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一项特色疗法,它基于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的“春夏养阳”和《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养生治病指导思想,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这一疗法主要针对那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在阳气最盛的夏季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病症得以减轻或消失。 一、作用机理 根据阴阳学说,冬为阴,夏为阳,传统文化认为冬至和夏至是一年中阴气和阳气长盛的极点,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此时人体的阳气也最旺盛,经络气血流注也最旺盛,而寒气的力量最弱,这个时候扶阳气驱寒气的效果最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根据“阴病治阳”的原则,阴寒之病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可以利用温阳的方法,来驱除蛰伏在体内的阴寒之气,调节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疾病的目的。同时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医“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 二、治疗时机 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是夏至后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为什么三伏要选择“庚日”呢?庚者,更也,天道有所更替也。伏日在夏秋之间,是一年之中期,或谓之“长夏”时节,五行属土。夏五行属火,其性旺盛;秋五行属金,其性敛收;而夏秋转换之间则五行属土,其性中和。故伏日处于五行多变之时,是事物由盛转衰的节点,故用庚日,以示天道变化。天道变化,鬼神应之,况于人乎?三伏天是四季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最旺,阴邪最弱之时,此时占“天时、地利、人和”之机,是治疗阴寒之病的最佳时间。 三、治疗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阳虚感冒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功能性腹泻、消化不良等。 运动系统疾病:老年性骨关节病、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痛风等。 儿科疾病:支气管哮喘、反复咳嗽、体虚易感冒、厌食、腹泻、遗尿、消化不良、汗症等。 免疫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等。 妇科疾病:寒凝痛经、月经不规则、慢性盆腔炎、宫冷不孕等。 亚健康状态:寒湿肥胖、空调病、阳虚怕冷、免疫力低下等。 四、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穴位贴敷:也就是“三伏贴”,即在夏季三伏天,选择特定经络上的穴位,使用特殊配制的药膏进行外敷。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常用的药物有白芥子、肉桂、细辛、花椒等。 2.温针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肺俞、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 3.艾灸疗法: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和艾柱,产生的热量和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刺激经络和气血的活动。常用的艾灸穴位有中脘、神阙、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4.拔罐疗法:利用火源对罐子加热后迅速吸附于人体皮肤表面,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寒湿邪之气来治疗病症。 5.火针疗法:火针用火将针尖烧红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具有温阳散寒、化气利水、温经通络、祛瘀止痛、升阳举陷的作用。 6.中药内服:根据患者体质特点开具相应方剂,如桂枝汤、小青龙汤、真武汤、桂附地黄丸等,通过温阳补气,来提高机体免疫力来预防冬季疾病。 五、注意事项 1. 冬病夏治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2. 接受治疗时,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发挥。 3.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接受此类治疗,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六、冬病夏治的误区 冬病夏治并非包治百病, 网上报道一些小诊所、甚至美容院也搭上“冬病夏治”的顺风车,竟宣称能“养颜美容”、“补阴壮阳”包治百病。还有一些市民甚至根据所谓的“网上秘方”,擅自自行买药敷贴。特别提醒市民,冬病夏治并非就能“包治百病”,还需到正规医院,请医生辨证施治。 另外冬病夏治不适用于咯血病人、阴虚火旺体质病人、实热证病人、发热病人、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病人(并发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因此,冬病夏治还应去正规医院,请中医师辨清寒热虚实之证,再做治疗。(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郭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