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理念正是对新文科的实践,应该作为试点大力推广。”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在考察了平顶山学院大河传媒学院之后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作为河南高校第一个传媒类行业学院,大河传媒学院围绕“全媒化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学校与企业间的壁垒,探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与合作单位的六对接,通过学校与传媒企业协同搭建合作育人、合作创新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在担当新任务、创造新范式的过程中完成新文科背景下传媒教育自身的升级与再造。 一、共建育人模式 培养地方全媒人才 大河传媒学院是2015年平顶山学院与大河网、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平顶山电视台等多家行业单位共建的第一个行业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办学水平”为总体目标,有效集成企业与人才发展双向需求,以产业岗位需求确定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通过共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共建行业课程、共享媒体技术平台、共同制作节目等方式,架通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输送、岗位培训以及科研合作的桥梁,实现产业全方位参与,双方共建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良性循环,在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服务地方的整体功效,逐步形成“政产学研协同、教学做创融通”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在协同育人模式的主导下,学院以服务地方传媒为导向,着力培养面向5G时代,符合“全员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新特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18年底,学院2015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周孟洁和蒋美芳同学在大河网实习期间,参与制作的《重温经典致敬新时代:倒霉大叔谈幸福生活》作品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访谈二等奖。2016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闫莉杰、涂文娟参与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报道,撰写的新闻稿件《武汉军运会开启十天倒计时 气象服务进入“军运时间”》被学习强国转载。以入选中宣部、中国记协“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十佳记者潘聪、王少钏为代表的毕业生在全国各地方主流媒体崭露头角,成为地方传媒行业所需的“沉得下,用得上”的骨干力量。 二、对标行业需求 推进理实一体“金课”建设 学院以能力产出为目标,对标行业所需以产定教,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打造以“理论-行业-实训”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首先,打破传统理论课堂单一的授课模式,构建“思政+文化+专业”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实现“舆论导向能力强、文化艺术内涵深厚、专业技能精湛”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学院围绕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岗位标准,把传媒行业的技术要求、管理规程和职业情感融入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行业课程,及时将传媒领域最新的发展态势、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使人才培养能够紧跟媒体行业的动态要求。 媒介融合时代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具备熟练运用各类新技术的实践能力,学院依托大河网及相关传媒行业的媒体资源和网络传播技术优势,共建面向职业环境的校内外一体化全媒体实践创新平台,以工作室模式打造“教、学、做、创”一体化学习空间,构建“课程实训、综合性实践、校企合作项目实战”三个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校媒联合,将地方传媒机构、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全方位促进学生完成“作业—作品—产品”的跨越,实现教学和行业的无缝对接。 通过不断探索努力,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此基础上,学院相继建成一批优质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现有《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全媒体人才专创融合实践》《语言表达》《影视剧本创作》《大型节目转播系统流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传播理论与技巧》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 三、双岗互聘机制 创建双师双能团队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育是确保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得以高质量实现的关键。建立“多元混编、双岗历练、同等考核”的师资队伍机制,大力培育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大河传媒学院的又一特色。学院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积极引进具有传媒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员从事行业以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先后聘请中央电视台、优酷网、大河网、河南广播电视台、平顶山广播电视总台、平顶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等主流媒体行业专家作为行业教师,走进课堂。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到大河网、平顶山市委网信办、平顶山市博物馆、平顶山市电视台等传媒机构或企业挂职锻炼,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现已实现专业教师技术岗位实践全覆盖。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打造,有效地将产业和技术的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紧跟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实现课程建设与合作单位对接,聚合业界学界教学资源,推进专业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提供有力保障。精湛的专业团队,培育出一大批教学水平高、育人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陈敏、娄艳阁、李子瑾、赵轩等十余位教师分别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在此影响下,基层教学组织形成积极奉献,奋发进取的团队氛围,先后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市巾帼建功示范岗,并于2019年获得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四、能力产出导向 实现政产学研共赢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借助校企联动的工作体制、理实一体课程机制、“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制,“政产学研协同、教学做创融通”的校媒协同育人模式”初见成效。学生专业水平、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专业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创新团队先后获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国赛铜奖一项,省赛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并以行业学院为平台,创新创业工作室为载体,孵化学生自主创业团队9个,注册公司16家。 在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层面,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先后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省内排名位于第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省内排名位于第三。与此同时,学院借力媒体和企业在实践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活动项目“光影视界”入住央视频平台,学生实践作品《乡村振兴——大黄在路上》《传统村落——秀美杨沟》等影片在央视频播出;与平顶山电视台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创办《品味鹰城》栏目并长期播出;作为河南省全媒体科普创作传播基地,承担创作任务,两年内 155 项作品被“科普之声”频道采用并播出。 同时,学院积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履行高校智库单位的职能,联合合作企业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先后参与完成了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北分院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培训课程开发、武汉特色气象文化品牌开发研究、平顶山地区县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十余项横向项目。由于课题本身来自于行业生产实际,是企业急需解决的现实需要,因此所产出的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知识成果的有效转化,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大河传媒学院将不断提升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使专业性、职业性、应用性特征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提升校企协同育人功效,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运行机制,持续探索新文科背景下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