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发现有的农村地区,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大部分年富力强的农村男子外出打工,家中就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被有趣地称为“386199部队”。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不断增加,而这些人却构成了农村从事农业的“主力军”。农村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 要取缔农村“386199部队”的称号,充盈农村人力资源的“蓄水池”,就得努力做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将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目前,农村人力资源还不同程度上存在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关键还是在于科学教育、思想观念、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不够等方面。 转变农民思想。农民思想观念状况决定着农村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关键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树立和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现代文明意识,转变自给自足、不求创新的生产观念,主动投资于科学文化教育。同时,要各方联动,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发展教育培训。教育与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而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是其劳动力市场收益和绩效的决定因素。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使其获得和提高参与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对提高农民个人收入、培养新型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制度支持。 加强制度的建设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一项长期有效的措施也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以及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保障。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各项制度体系的建设,为人力资源开发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人才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开发督察机构和激励机制,引导外出务工者回家乡发展、创业。 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盼头、有奔头的职业。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农业主体引育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实现农业产业要素的适度规模集聚,做到生态农业发展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集聚化、融合化。要三产融合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要坚持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方向,做好为农服务综合体系建设,在重点农业乡镇建立农业服务综合体,使之成为乡镇抓农业的主要平台抓手,成为农业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大超市”。要进一步对接农业科研院和科技团队,进一步服务对接农业大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多措并举推进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要探索建立农业经济发展开发区,着力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发展,营造农业发展氛围,做好农业招商引资,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这样才能根除农村妇幼老病残的现象,使农村人力资源的“蓄水池”更加充盈。 (陈俊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