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仅是我国长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而且是一项艰苦的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要有“金色”价值,更要有“绿色”颜值。因此,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需要坚定不移走好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之路,发挥“绿色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指南针”作用。 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引领乡村振兴。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时尚、现代的同时,环境问题在农村也日益凸显,比如,生活污水、垃圾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此外,受一些传统习俗和观念的影响,农村还存在一些落后的、对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十分迫切。一方面要培育生态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生态理念,提倡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汲取广大乡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符合生态环保理念的乡规民约、行为准则,弘扬其生态环保价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生态道德,让绿色环保理念成为乡村主流价值,在乡村发展的血液中注入“绿色基因”。另一方面加大宣传教育,利用乡规民约引领村民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加大对污染危害、环境健康、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绿色生活等方面科学知识的宣讲,提高生态环保知识的知晓率,引导村民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大对国家生态环保政策、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以及《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等规章制度的宣讲,让村民们自觉履行公民的环保职责。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适度使用农药化肥,真正把知识变成能力,逐步培育良好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习惯。通过制定绿色“村规民约”、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引导广大村民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把热爱家乡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真正转化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行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打造绿色宜居环境引领乡村振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展示乡村文明程度的“窗口”。然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乡镇企业污染,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土壤污染等现象依然严重。乡村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让农民富起来的同时,拥有“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要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漂亮、宜居”的乡村环境,补齐乡村发展中的这一短板,积极组织开展环境综合大整治行动,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明确责任,通过加强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管理、严格垃圾分类、查禁“三烧”、落实“河长制”等措施,让人民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规范守则,使镇容村貌得到了整体提升。 发展绿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必须立足广大农村地区生态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较好、产业空间广阔的先天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没有绿色产业的兴旺,就留不住高素质的劳动力,创造不出生态改善、文化繁荣的不竭动力,乡村振兴就缺少基础和根基。发展绿色产业应该在构建现代化的农业农村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生态产品,挖掘生态红利,培育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完善农村绿色金融体系等方面下足功夫。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须“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倡导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绿色发展,拓展多元化宣传教育渠道进行有效引导。只有充分发挥“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南针”作用,才能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陈俊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