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在河南长葛市董村镇仍有一些人坚持家庭作坊制作木杆秤。 他们的理由是不让传统手艺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丟失。 2017年4月23日,我曾去那里拍过一次片。近日,我读了一本书叫“有瓦的日记”,这本书触动了我的神经,让我更加喜欢纪实摄影,更加关注非遗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拍摄工作。前天,我约好友专程去长葛拜访了今年87岁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杆秤传承人陈学增。 陈学增介绍:“ 木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 他说道:“木杆秤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做秤选用的木材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才进入下道工序,戥星等程序...... 在制作过程中,匠人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再将细铜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几百个眼,当然穿插、折断、锉平。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后,才算完成全部过程。 陈学增介绍:已有近3000年历史的木杆枰制作手艺,自二十世纪90年代末,新型衡器电子秤得以推广,强势挤占了木杆秤市场后。木杆秤市场逐渐萎缩,秤工日益减少,木杆秤面临“生存”危机。为了坚守与传承这一历史悠久的手工制枰艺术不在岁月打磨中消失。我现在年事已高,我让我儿子英杰接着干。现在,英杰同村里几户人家干的还是热火朝天的。听到这些话。英杰接着拿岀一杆大秤让我们看。他说这杆秤应是秤王,能称1000公斤重,然而,又拿岀一框小秤,从中选了一杆小秤展示让我们看,英杰说,最小秤按克称重。 英杰又说:目前,尽管用户会越来越少,但是,制做木杆秤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还会存在。木杆秤属中国传统衡器,经过包装、设计,还可以作工艺收藏品会重新上市,至少,戥秤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一部分,还会在中药房存在。 为此,我们这代人一定要坚持下去,把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段双奇 殷作洲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