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行走在叶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目之所及,一马平川,路通渠连;微风吹过,麦浪滚滚,呈现出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作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近年来,叶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自觉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这一政治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提升粮食产能。 叶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产量、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推进全域化、建设标准化、管理智慧化、经营集约化、管护长效化、产业融合化“六化”同步发展,以“大农业”格局强力推进“农业+”模式,打造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叶县模式”。 时间见证前行,奋斗浇灌沃野。如今,在叶县大地,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道路相连,水渠贯通,产业蓄势待发,群众依靠产业致富的热情高涨。“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格局基本形成。 全域推进,“望天收”变“高产田” 5月18日,叶县龙泉乡高标准农田里,沉甸甸的麦子已经开始泛黄,微风摇曳中释放出阵阵麦香。 “今年不愁水,收成肯定比往年好。”龙泉乡牛杜庄村村民牛杰搓着手中的麦穗,脸上洋溢着笃定的笑容。 牛杰的底气来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2019年,叶县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牛杰家的10亩地全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 说起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牛杰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生产路都是1米多宽的土路,车一过,灰尘满天,赶上雨天,三轮车都走不动。“现在新修的水泥机耕路又宽又平坦,农机进田容易了,而且旱能浇、涝能排,省事又省心。”牛杰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围绕农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和改造。”叶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兰世庆介绍道,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现水网、路网、电网“三通”,耕地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田成片,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叶县现有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6万亩,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60万吨以上。作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该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一号工程”,坚持改造提升与新建项目并举,大刀阔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9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8.5万亩,实现了18个乡镇、街道全覆盖,越来越多的“望天收”变成了“高产田”。 土地质量好,粮食产量高,村民口袋自然就鼓了。牛杰说:“这两年俺10亩地的产量超过原先的20亩地,一季收入1万多元。” 据叶县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当地高标准农田内的玉米、花生、大豆亩产分别达600公斤、400公斤、200公斤以上,玉米比普通田地增产200公斤以上,花生、大豆增产50公斤以上,农田的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激发了农民的种地热情。 “实践证明,高标准农田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我们一定扛稳产量大县的责任,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县县委书记古松说。 科技加持,让田野充满“智慧” 5月8日,正是春管农忙时节,叶县仙台镇大李庄村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里,却看不见几个人。 “现在种地哪儿还需要那么多人啊,站在地头卡一刷就能喷灌水肥,打药几架植保无人机一会儿搞定,主要是机器出力!”大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徐中明说。 不仅省时省力,这块农田里还有更多“黑科技”。2019年、2020年叶县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0万亩,投入资金3.98亿元。在打造2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该县自加压力、拔高标准,按照亩均投入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集中连片打造高标准农田核心区5.6万亩。 作为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核心区内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自动化灌溉、气象观察、植保无人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广泛应用,高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看见地头那个气象站没?它能监测土壤墒情、土质变化和病虫害情况,数据同时传到旁边管护站的电脑上,工作人员通过数据,科学有效地开展田间管理。”说起农田里的科技设备,兰世庆频频点赞,“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在农田里碰撞,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农民种地更轻松了。” 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挑上“金扁担”,让粮食生产更加高质、高效,叶县通过智慧农业物联网中心,将土壤、墒情、病虫害监测和气象显示、自动化灌溉集中连接起来,建立了“三区四情”国家级耕地质量检测点,实现远程操作、智慧作业。累计投入4000万元,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土壤酸化治理等项目,实现了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深松深耕示范区全覆盖,增强农作物适应能力,提高化肥、农药、灌溉、农机作业效率,减少作物系统碳排放,增加农田土壤碳储量。 该县统计资料显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叶县田间道路通达率100%,商品良种率100%,耕、种、收机械化率98%以上,灌溉保证率95%以上。其中,5.6万亩核心区实现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全覆盖,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土壤容重由1.43克/立方厘米降低至1.26克/立方厘米,耕层由15厘米提高至21厘米,土壤pH值由5.2升至6.4,土壤板结程度大幅改善,耕地基础地力显著提高。 良田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叶县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坚持市场手段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健全“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机制。县里负责项目建设,产权和管理权移交乡镇,乡镇建立用水协会,村里配备水管员,确保高标准农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接二连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叶县仙台镇西马庄村外的麦田里,微风掠过,散发出阵阵沁人的清香。四四方方的麦田外,是四通八达的柏油路,路旁新砌的边沟里,清水哗哗流淌,倒映着两侧的樱花树、黄金槐树。游人或骑行在田间,或拍照打卡…… 看着这美丽的田园风光,西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司庆龙心里乐开了花。富硒小麦即将迎来丰收,并和创大面业签订了收购合同,每斤比市场价高出2毛钱;村里游客不断,让他信心大增,摩拳擦掌准备发展农旅项目…… “这都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司庆龙深有感触地说。 高标准农田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推动和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初,叶县超前谋划,无缝衔接乡村振兴。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销售、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全产业链对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与产业相结合,叶县探索出了“土地流转+全程托管+订单农业”模式,把5.6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建成小麦现代产业园,由村集体统一流转,交由天硕农业全程托管,集中种植富硒、强筋等优良小麦品种。省级龙头企业创大面业开展订单收购并生产加工,实现了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民多方共赢。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叶县共发展各类专业农业合作社653家,家庭农场127家,走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与文旅相结合,以旅游理念将水、田、路、树、村一体打造,统筹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技艺、研学基地等要素,依托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开发田园观光、亲子研学、休闲游乐、文化体验、乡村度假等旅游项目,打造农业生态公园,展示农耕文化和本地特色农产品,为农业塑形铸魂。 西马庄村附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涉及10多个村庄,沿线村庄纷纷借力高标准农田做乡愁文章:大李庄村将废弃多年的荒坑治理出一个个小岛,引进澧河水,岛上种植桃树,形成小景观桃花岛;西马庄村以高标准农田为背景,设立农耕文化馆…… “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叶县力争将高标准农田创建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河南省农业科普研学基地,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文旅竞相繁荣的新局面,让高标准农田成为乡村振兴‘后花园’。”叶县县长徐延杰说。 |